赏古人之迹 养今人之性 ——记“润德修身,高一年级德育实践”
5月11日早上8时许,我们站在了“桂海碑林博物馆”的大门前。几缕金色的阳光穿过了云层,柔和地晕散开,照在博物馆门前的树上,同学们兴奋起来。博物馆大门古朴的斗拱飞檐,“桂海碑林”几个雄浑大气的黑底白字和大门两侧挂满的奖牌都让大家感到新奇,于是大家忍不住叽叽喳喳讨论起来,刚刚在路上所暴露的不情愿全都一扫而光了。
同学们走到博物馆大门前的空地上,嘈杂的声音立刻停了下来。附外学子严肃自觉的纪律性展露无遗,在大门前的博物馆馆长与工作人员都露出了赞许的笑容。在简短的致辞后,“广西师大附外德育实践基地”的牌匾被挂上了博物馆门侧的墙上。看见师大附外的名字,同学们顿时爆发出令人振奋的鼓掌欢呼声。
进入博物馆内部,我们才发觉整个博物馆其实更像一座大大的公园。园区内石雕林立,碑拓众多,甚至还有一座清代牌坊和一座“曲水流觞”。看到“曲水流觞”,我们不经想起了那句名句“虽无丝竹管弦,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对于古人高尚情怀的崇拜向往油然而生。
在龙隐洞外,我们亲手体验了一把拓碑,大家轮番尝试。一点点地把白纸捣杵成了一副墨帖。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都十分自豪,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大家纷纷与拓片合照。
到了龙隐岩,我们都被密密麻麻的石刻惊呆了。想不到这样小小一片空间竟然凝聚了如此多古人文人墨笔的艺术结晶。听着导游姐姐的讲解,我们从心底里发出了对博大中华文化的赞叹。
在旅途中还有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小细节。大家游玩中,不停有保洁阿姨提醒我们注意脚下的青苔,这让我们十分心暖,这是在其他地方享受不到的待遇。这件事让我沉思,究竟是怎样的山水遗迹养出了这样的人,还是这样的祖祖辈辈的人创造出了这样灿烂的文化呢?
走出博物馆外,眼尖的同学发现了“桂海碑林”的“碑”字少了一撇。就忙问语文老师张老师怎么回事。张老师笑着说,这是金石体。古代的刻章中的碑字多是少了这一撇的。因为多了这一撇,谋篇布局会不好看,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书法也有这么多的学问。
汽车发动了,但我们仍然回味着刚才的景物:龙图梅公瘴说、元祐党籍碑、十六尊者像、观音自画像······使我们收获颇丰。
来到王城,太阳已经高挂。伴着灿烂的阳光,我们走进了靖江王府的核心“承运殿”。大殿屏幕上开始播放起了桂林亿万年来的历史风貌变迁。伴着激昂的音乐与解说,同学们完全沉浸在历史的波涛中。
当视频播完,大家方才如梦初醒。继续前进,到达了大殿的核心部分,大家一下分成了两拨,一拨挤成一团,观看一个外形酷似卢浮宫的王城沙盘。奇幻的3D特效令同学们沉醉。另一拨则围绕在一尊宝座周围,却不敢过分靠近。原来座上坐着一位“王爷”。他神态威仪,好像在审视着他的子民。其实那只是一尊逼真的蜡像,但他的气场也足以让我们体验到古代王侯霸气。
走出“承运殿”,我们又来到了贡院。大家先是挤在一方狭窄的廊桥上,看着工作人员扮演的考官宣布考试开始,然后又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考场”。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大家还是吃了一惊——那所所谓的贡院竟然只是一排狭窄的长条形小盒子间。想象着古代读书人寒窗苦读十年,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怀揣着治国平天下的豪情,挥笔写下文章,我们不得不感到佩服,并越发珍惜我们窗明几净的学习环境。
走出王城,踏上回校的巴士,大家的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无论是唐代的画,还是宋代的字,明代的建筑,或是清代的石刻碑帖,都对我们启迪颇深。古人高尚的情操,清廉的为官之道,治国平天下的梦想,都是我们应该铭记传承并发扬的。一个懂得铭记历史的民族,敦品达人,博学广才,才能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