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似水,月华流照——记国龙外校初中语文组杨世秋老师思辨阅读讲座
深秋时节,金桂飘香。10月22日,我校初中语文组高级教师杨世秋,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邀请,在桂林市山水大酒店为钦州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深度研修项目培训班的学员们,带来了一堂思辨阅读教学的讲座。杨世秋老师以自己丰富的课堂经验和充满智慧的课堂实例,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目的、概念和方法,名著思辨阅读和群文思辨阅读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给与会老师们带来了满满的“干货”。
蓝田问玉——思辨阅读
讲座一开始,杨老师以激趣式的提问,引出讲座的中心问题——语文思辨阅读,并强调阅读教学的根本旨归是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批判性思辨阅读,不仅仅是供消遣娱乐、满足个人趣味的感性阅读,而是以细读文本为基础,理清文章的逻辑性,准确地触摸到文章主旨的高效阅读。
杨老师指出,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是思辨阅读的关键,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细读文本,理解文字背后的密码。只有教师自己有了研读文本的经历,才能带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深度解读。杨老师以课文《老王》为例,深耕文本,以独到的眼光指出老王与“我”的心理距离很近,而“我”跟老王的心理距离则比较远。这样的不平等关系贯穿全文,也为后文的“愧怍”埋下了伏笔。隐藏在平淡的语言文字背后的,往往就是作者真切的情感和文章深刻的主题。
其次,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生成疑问,并鼓励学生提问是思辨性阅读的核心。
杨老师以《天上的街市》《饮酒》和《故乡》为例,展示了学生在初步阅读后提出的精彩问题。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应做出有效归类,有所递进地解释和引导。如在《赤壁》一课中,杨老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为关于“东风”和“二乔”两类,从而深入讨论了“东风”的含义,进一步探讨了由“铜雀春深锁二乔”与“国破家亡在此朝”所引出的主题思想。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能力得以提升,发现问题、主动思考的能力和语言的感知力也在不断加强,从而达到了追求理性、反思性阅读的教学目的。
最后,借助文章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是思辨性阅读的最终目的。
杨老师以《故乡》中探讨“我”“杨二嫂”及“闰土”三人的关系为例,引导学生借助文章叙述的事实,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了作者塑造人物的深刻性及作品深沉的主题。
问渠清源——名著思辨阅读
杨老师认为,名著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进行第一轮原生态阅读。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但学生对故事性相对较少的著作,有着很大的畏难情绪,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杨老师将作品的时代背景作为突破口,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引入,做好课堂情境渲染,在中央苏区被反动派封锁的情况下,借助书中的疑问设疑:中共真的是一群土匪和流寇吗?中国共产党真的存在吗?以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读书思考,从而紧跟作者叙事视野,让真实客观的苏区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基于以上对书中内容的梳理归纳,一个又一个的谜团迅速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带着自发问题阅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了解长征和陕甘苏区,而不是简单的宣讲和灌输,使阅读更有感染力。
有了原生态阅读作为基础,教师就可以对名著阅读进行指导,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结合学情和部编版教材,杨老师以“初心与使命”这一纲领性指导为母题,引导学生描绘探访路线图,梳理共产党领袖人物的特点,归纳印象深刻的红军战士等议题进行拓展,深入浅出地从多方面指导学生细致分析、思辨阅读,充分把握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让学生充分领略纪实性文学的魅力。
另外杨老师还特别强调,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基础,对作品的品读鉴赏,要能够有利于指导具体的写作,理论要能够转化为实践,读写转化尤为重要。《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的人物细节描写可作为中学生写作过程中塑造真实人物的蓝本。
俊采星驰——群文思辨阅读
杨世秋老师分享了我校初中部语文老师集体编定校本教材《群文阅读读本》的教学经验,建议从每一篇课文向课外延伸同题材、同主题、同风格或同作者的文章。
在群文阅读思辨教学中,以《唐诗三首》的群诗阅读为例,从确定议题、结构组文、集体建构和达成共识四个方面进行教学,从而建立对名家同类作品的了解。
会后,与会的骨干教师们纷纷与杨世秋老师进行了亲切交流,共同探讨思辨阅读的教学,并对杨老师对阅读教学领域的开拓表示赞许和钦佩。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